庫勞(Kuhlau)Op.20 No.1》第一及第三樂章

2017041111:34




弗裏德裏希·丹尼爾·魯道夫·庫勞(Friedrich Daniel Rudolf Kuhlau)1786-1832,德裔丹麥作曲家,特別擅長鋼琴及長笛作品寫作。庫勞的小奏鳴曲同屬古典時期作品,作品20號之一共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C大調,Allegro(快板);第二樂章F大調,Andante(行板);第三樂章C大調,Rondo Allegro(迴旋曲快板)。學習這部作品,不僅在技消耗脂肪巧上、篇幅上都比之前加大了難度,我們將研究第一及第三樂章的演奏與教學。

第一樂章,Allegro(快板),四四拍,奏鳴曲式。呈示部(1-31)中,主題(1-16)由8+8小節樂句構成,前半段右手旋律與左手伴奏要有一個層次感體現出來,即p與pp之間的區別。圓滑線樂句要分開才能演義出生動的音色,重音、連斷奏等演奏記號要精準。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部作品與之前接觸的小奏鳴曲加深了難度與表現力。後半部分左手變為旋律,而右手則是伴奏。右手部分單音與雙音之間的音量平衡是這一部分演奏技巧的重點。同時,關於音響層次方麵,這裡需要特別注意左手是由pp-mf-f的,而右手則是p-p-mf。在最後4小節中,左手的重音及sf記號將主題部分推向一個高潮。延續至副主題(17-31),音量突然驟減,完全恢復開始時的p與pp,同時加以dolce,猶如雨過天晴的彩虹。之後在副主題的結尾處又掀起了一陣涼爽清風,使人心曠神怡,這一段也是副主題的小高潮。另外,我們可香港公司註冊以發現,同克列門蒂的小奏鳴曲一樣,這裡的副主題也是G大調。展開部(32-49)的樂思是與副主題結束部分緊密相連的,就好像輕聲細語的呢喃直到意氣昂揚的高歌。需要強調的是這一部分節奏要準確,不可忽快忽慢,同樣延續著G大調。再現部(50-80)回歸了C大調,再現主題(50-65)是主題的完全重複。再現副主題(66-80)則繼續沿用了C大調,力度層次、音響效果及旋律語言都沒有變化。最後,在結尾處橫跨了三個八度需要學生彈得穩準,堅定有力。

第三樂章,Rondo Allegro(迴旋曲快板),四二拍,迴旋曲式。在這裡,我們首先接觸到了迴旋曲式,即主題的不斷反復,並加以新的材料或是舊的材料於中間。以這部作品為例,它的曲式結構為A+B+A+C+A+B+A+結尾。A是指主題,B、C指的是其他材料。一般迴旋曲式中A要出現至少三次,下麵我們將具體分析這部作品。開始處的第一小節是弱起小節,因此不能算作為一個完整的小節,我們將以弱起小節後一小節作為第一小節來計算。A(1-16)這裡的時值對位對年級較小的學生來講是有一定的難度的。第一句(1-8)為p,第二句(9-16)為f,這個對比一定要做出來,因為右手的旋律幾乎一致,如果層次感沒有體現出來的話會讓人覺得乏味。伴奏則由活潑輕盈的三和弦至分解和弦,聽起來比較抒情,歌唱性強。B(17-35)其實是第16小節最後兩個音開始的,由一連串十六分音符音階組成,就好像一顆球一樣滾來滾去。彈奏時要注意輕盈、顆粒性以及飽滿的音色。此時的調性則由C大調轉到G大調,之後又回歸到C大調。C(36-67)段的風格大變:首先從調性上說,由一直延續的大調色彩轉至a小調,濃鬱的小調色彩使得樂曲讓人眼前一亮,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其次,左手變成了帶保留音的伴奏音型,更加的夢幻。這一段情感豐富,力度記號要合理的分配好。之後的A(68-83)、B(84-102)、A(103-117)則與之前相同。在結尾處(118-141),左手重音配合右手大量的十六分音符下行音階,不斷的強調著調式推向終點。最後的七和弦要演奏的果斷、均衡,可以適當做一些rit的處理,注意區分終止與半終止感。

原文地址:http://blog.ulifestyle.com.hk/blogger/pianoyip/?p=2982153